2025年8月起,京师珠海律所将持续开启「律师专访」专栏,以京师珠海律师的视角,全方位展示其专业素养、经典案例、职业精神、行业担当、市场开拓和人格魅力,向大家讲述京师珠海律师的「京」彩故事,京师珠海律所致力于把每位京师珠海律师打造成一张品牌名片。
从公诉席到辩护台,刘恩龙律师的职业轨迹始终坚持守护公平正义,以“洞悉控方逻辑,精研辩护策略”的解决方案为当事人搭建公正桥梁,以“专业为基、温度为魂”的办案理念,诠释新时代法律人的责任与坚守。
在法律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每一位成功青年律师的背后,都有着独特的奋斗故事与深刻感悟,这些经历如同璀璨星辰,照亮着后来者前行的道路。今天,让我们聚焦刘恩龙律师,探寻“律途”中不一样的风景与感悟。
京师珠海律所『律师专访』
邀你一起走进京师珠海律师的多样人生
专业铸心,守护正义
在刘恩龙律师的执业生涯中,一起死刑复核案件成为重塑其职业认知的重要转折点,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他对律师职责的理解。彼时,案件当事人因涉及严重暴力犯罪,经一、二审法院审理后被判处死刑,相关舆论哗然,案卷中记载的事实看似确凿无疑,案件几乎被认定为“铁案”,当事人的命运仿佛已无转圜余地。接手该案件初期,刘恩龙律师虽曾带着完成程序性工作的心态推进,但在反复翻阅卷宗、多次会见当事人的过程中,案件被忽略的“另一面”逐渐浮现。
卷宗中被描述为“穷凶极恶”的罪犯,现实里却是成长于贫困且充满暴力的家庭,早早辍学混迹社会,案发当晚因醉酒处于精神不稳定状态的年轻人。更关键的是,刘恩龙律师在梳理证据链时,敏锐发现两处被忽视的细节:一份证人证词存在前后矛盾,却未被深入核查;一份关键物证的鉴定报告,其提取程序存在明显瑕疵。紧抓这些“细微之处”,刘恩龙律师反复梳理证据逻辑、严谨论证法律适用,精心撰写并提交了详尽的法律意见。
经过漫长的等待,最高法院最终作出不核准死刑、将案件发回重审的裁定,当事人后续被改判为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生命得以保全。当刘恩龙律师在看守所将这一结果告知当事人时,对方先是错愕愣住,随后瘫倒在地嚎啕大哭,那种混杂着绝望、震惊、感恩与重生的复杂情绪,让刘恩龙律师亦忍不住动容落泪。刘恩龙律师坦言,律师的职责绝非为“坏人”开脱,而是为“人”辩护,即便当事人犯下过错,其仍有权获得公正的审判,而律师的使命,便是守住程序正义的底线,让法律的天平始终保持平衡,不被外界情绪或舆论所裹挟。
规则为尺,破局有道
刑事辩护领域的差异化竞争力,源于多年检察工作经历的沉淀,这是刘恩龙律师对自身专业优势的核心认知。在他看来,这份竞争力具体可通过战略预判、实务沟通、结果导向三个维度充分体现,每一个维度均是对检察经验的转化与运用,也是保障当事人权益的关键支撑。
刘恩龙律师(左二)
在战略预判维度,刘恩龙律师深谙公诉工作逻辑,于案件接手初期即可精准预判控方指控思路,从反向视角梳理证据链以排查瑕疵;依托对检察机关办案流程的熟悉,在案件侦查、审查起诉等早期阶段,针对性提交证据材料,多次助力当事人获得不批准逮捕或不起诉的结果,从源头上降低当事人的诉讼风险。
在实务沟通维度,刘恩龙律师将与办案机关的专业高效沟通视为推动案件向好发展的关键,检察经历使其掌握“同频对话”的核心技巧从“内部视角”向办案机关阐明程序性问题对案件定性的影响,推动非法证据排除或瑕疵证据补正,为当事人拓展更有利的辩护空间。在结果导向层面,精准把握“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运用,将曾经的“控方思维”成功转化为“辩方利器”,能够从案件初期就介入,用检察官和法官更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更具针对性、更高效、且结果导向的刑事辩护服务。
学海无涯,深耕进取
律师群体的专业知识储备具有双重核心价值,既是支撑个人职业长远发展、构筑核心竞争力的宝贵资产,更是恪守职业操守、维护职业规范及依法保障客户合法权益的首要专业防线,而这一深度认知,正是刘恩龙律师长期践行终身学习理念的核心逻辑与根本遵循。
刘恩龙律师始终将终身学习深度融入到日常执业的每一个环节:在处理每起案件时,他都会将案卷材料视作学习素材,在抽丝剥茧分析案件细节的同时,同步复盘相关法律规定,密切跟进最新的司法解释与司法实践动态,让办案过程成为知识积累的过程;在参与培训时,他从不盲目跟风,而是结合自身业务发展需求,选择由权威机构组织的高质量线下或线上课程,聚焦自身不熟悉的领域或新兴业务方向,实现“按需学习、精准提升”,取其所长补己之短,持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
在刘恩龙律师看来,技术效率是专业判断的“增强器”和“加速器”,而专业判断是技术效率的“方向盘”和“刹车”。二者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刘恩龙律师尝试将AI工具系统地整合到工作流的不同环节,并时刻保持清醒的专业主导意识,尤其是关键性的法律结论、引用的法条和案例,律师必须进行交叉验证和批判性审核。
正义发声,柔光引航
作为法律工作者,刘恩龙律师认为,在社会热点事件引发争议时,律师有责任以专业发声,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问题,为法治社会建设贡献力量。但这种发声必须坚守职业操守与专业精神,不能迎合流量或情绪。
在热点事件发声的过程中,刘恩龙律师始终遵循三大原则:一是保持审慎客观,在信息未完全清晰时,只对已确认的事实进行法律分析,不做“网络法官” 进行有罪或无罪推定,更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和阴谋论;二是坚持专业中立,发声的出发点是基于法律判断,而非偏袒某一方或追求舆论热度,始终以维护法律权威、促进司法公正为目标;三是注重温度解读,在法律分析的基础上,不回避事件中的道德与情感因素,用公众易懂的语言解释 “法律为何如此规定”“程序正义的意义”,让冰冷的法条变得更易理解,增强公众对法治的内心认同。
律师的每一次专业发声,都是在为法治社会夯实民意基础。刘恩龙律师表示,即便对司法裁判有不同意见,也应通过合法程序表达,而非公开质疑司法人员的品行或能力。只有当更多律师以理性、负责任的态度发声,才能有效对抗网络情绪化浪潮,真正推动法治进程稳步向前。
寄语青年,共赴未来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充满挑战的时代。青年律师是律师行业的未来和希望,也是律师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谈及对青年律师的建议,刘恩龙律师结合自身执业经历,提到四大核心方向。
一是树立成长型思维,不要因“不擅长”某一领域就回避挑战,而应将其视为成长机会,比如“现在不懂数据合规,但可以通过学习掌握”,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新事物。
二是平衡专业与灵活,在法律分析、文书写作等基础技能上追求卓越,同时学会用客户能理解的方式解释法律问题,适应法律服务市场化的需求。
三是保持长期视角,不被短期利益诱惑,选择有长期发展价值的细分领域(如婚姻家事、知识产权、数据合规等)深耕,通过经验积累形成核心竞争力。
四是做好抗压与自洽,接受法律工作高压、高强度的特点,允许自己偶尔犯错,建立健康的工作与休息节奏,避免因过度消耗影响职业生命力。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青年律师的优势不在于起点的高低,而在于面对转折点时的应变能力、处于低谷时的韧性。通过不懈努力在专业深耕中筑牢根基,在国际视野中拓展格局,在社会责任中彰显价值,青年律师方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脱颖而出,书写属于自己的法治青春篇章。
以法为剑,奔赴山海
成为更专业、更有温度的律师,用法律守护更多人的权益与尊严,为大湾区法治建设贡献力量,这是刘恩龙律师始终秉持的职业期许,更是他执业路上不曾动摇的前行方向。从检察机关到律师事务所,身份虽变,但刘恩龙律师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法律事业的热忱从未改变,这份初心如同锚点,支撑着他在刑辩领域不断深耕、稳步前行。
京师珠海律所不仅是一个执业平台,更是一个成长伙伴。律所对律师专业发展的尊重与支持,为每一位执业律师搭建起资源融通、专业攀升、业态共筑的优质成长平台,让刘恩龙律师能更坚定地深耕刑辩领域,与京师珠海律所刑事法律事务部携手打造更出色的案件成果,为律所刑辩品牌建设贡献力量,从而实现个人与律所的双向成就、共生共荣。
“律途”漫漫,惟有奋斗,以专业成就卓越,以热爱奔赴山海。期待刘恩龙律师继续以法律为盾、以专业为矛,在化解纠纷、守护公正的征途上勇毅前行,在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实践中践行法律信仰,用一个个扎实的案件成果书写执业新篇章,在热爱的法律事业中持续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