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756-8812662
律所实务丨315消费与安全:增强法律常识 网课也要谨防诈骗 更新日期: 2022-03-16 浏览:670


2022年的寒假可谓是一段“悠长假期”,疫情的起伏一再延长开学日期,直至目前,除高三以外的学生均开始了在家上网课的日子。政府、学校为了抗击疫情,稳步实施“停课不停学”的方针,但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上网课离不开手机、电脑或者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这不仅仅是对他们自控能力和眼睛视力的考验,更是对整个家庭和谐氛围以及亲子关系的“严峻”考验。

不仅如此,有些不法分子利用特殊时期,利用网络,把目光对准了正在上网课的同学们,利用他们对网络认识不够充分的弱点,在网络上设置一个个陷阱,让没有防备之心或者对骗子手段防不胜防的同学们,不但被骗钱财,还耽误了学业,令人叹息。

为此,笔者特意收集了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典型的几个真实案例,以案说法,希望引起家长们的高度关注,警惕孩子们落入这些类似的“陷阱”。

案例一

福建晋江的黄同学,上网课间隙在某群看到“10倍返利”的广告,用父亲手机扫码支付10次,共被骗164500元。

普法提示: 一定要教育孩子“天上不会掉馅饼”,群里所有的“充值返利”、“红包返利”,称只要支付一次即可获得数倍返利或者红包的广告的,几乎都是陷阱;或者会在前几次返利、返红包,目的还是为了引诱学生或者受害人多次付款。

案例二

广东惠州的橙橙同学,上网课时收到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后,加入所谓某网红生日福利群,被刷单兼职广告吸引,橙橙第一单赚钱后,投入更高,随后四单共计被骗19万元。

普法提示: 这些骗子通常会群发消息,打着“不限年龄”、“赚零花钱”等名义,诱惑使用手机的学生参与刷单;前期返还本金和佣金,用小利作为诱饵,后期以“系统故障”等理由诱骗学生投入更多,直至卷款消失。

案例三

湖南长沙的浩浩同学,在家上网课期间觉得无聊,偷偷用手机看直播,跟主播互动后很兴奋,也学着别人的样子给主播充值打赏7万元。

普法提示: 学生长时间上网课,精神有时候难以集中,很容易被直播、游戏、购物等网络内容吸引,从而沉迷其中,进而偷偷用父母手机里的钱充值、打赏。

通过上述案例,让我们深刻了解到,线上教育、网课教学绝不是将手机或者电脑交给孩子就完事。以目前深圳的形势,网课教学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孩子接触到手机的时间将会更多。家长们要引起重视,帮助和监督孩子,牢记以下几条知识点:

1. 提醒孩子们警惕网络上主动加好友的陌生人,谨慎加入群聊,添加陌生人或加入陌生群之前,一定要请大人们核实对方的身份;

2. 最好的教育就是“身教”,教育孩子不要有“不劳而获”的理念,不要被“免费送”、“充值返利”等吸引;

3. 家长们做好自身手机支付的安全措施,不要为了省事告知孩子们手机屏锁屏密码或者输入孩子们的指纹,手机锁屏密码很多时候就是手机支付密码,身份信息、支付密码这些重要信息更不能随便告知未成年人,家庭的主要证件资料需要保管好。还要告诉孩子,不要盲目扫描二维码,更不要盲目点击来源不明的钓鱼链接。

//结语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更是家庭的希望,在引导教育未成年人的过程中,家长自身的言行举止也尤为重要。都说父母是最好的老师,这话确实很有道理。并不是说一定要 培养出冬奥冠军谷爱凌、苏翊鸣这样出类拔萃的复合型人才,但起码要让自己的孩子品行端正、 有追求和理想,进入社会后能够自食其力、能回馈家庭和社会即可。

从法律角度来说,照顾和负责未成年人的生活起居;引导和监督未成年人的学习教育,是法律规定的内容,必须遵从;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培养好孩子也是家庭的长远投资,更是家族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

1.jpg


咨询热线
咨询热线: 0756-8812662 0756-8812686
留言咨询
来访路线
公众号
小程序
回到顶部